昨日,《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天津機場片區保稅維修和再制造業務環境保護監管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政策發布會在天津港保稅區舉行。會上發布的27條內容從市場準入、監督管理、退出機制等方面對保稅維修和再制造業務開展過程中的生態環境管理進行規范。該《辦法》是我國首部地方性規范特定產業的環境保護規范性文件,對于積極推進保稅維修和再制造業務擴面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和指標體系的完善與修訂,具有重要意義。
保稅維修再制造產業是我市特色優勢產業,我市先后出臺近10份專門文件,為保稅維修再制造產業發展構建起政策保障體系。此次發布的《辦法》頗具首創意義,在國內首次對“達到何種環保條件的企業方可開展保稅維修和再制造業”“待維修和制造品與固體廢物的界定和入境監管”“入境開展維修和再制造過程中無法維修和再制造品(固體廢物)的合理占比”“維修和再制造企業日常環保監管”和“退出機制”等,以地方性規范性文件方式予以規定,讓開展保稅維修和再制造業務的企業在固體廢物處理等方面更加有法可依。
“這次政策解決了很多行業痛點難點問題,以往在保稅維修再制造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物原則上需要全部復運出境,新政策對部分未復運出境的固體廢物,允許按照國內固體廢物相關規定進行管理,大大提升了固體廢物處置的便利度?!碧旖蚝L仫w機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小東告訴記者,比如,飛機保稅維修再制造過程中拆下來的座椅、櫥柜等失去原有價值,但仍具有其他較高利用價值,且利用后不產生新的廢物,這樣的部件可以在海關和環保部門監管下實現國內循環再利用,產生新的收益,使保稅維修再制造業務的廢物處理費用降低30%左右,“目前,已有客戶準備申請這一創新政策,降低維修成本?!?/p>
保稅維修再制造產業是工業4.0時代戰略性產業,也是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戰略的重要途徑。我市保稅維修再制造產業起步較早,在2011年便開展了飛機發動機短艙、工程車輛的保稅維修;自天津自貿試驗區成立以來,又先后落地了龐巴迪公務機、海特飛機“客改貨”、佰昌科技服務器等多個高端保稅維修項目,產業基礎不斷夯實,業態日趨豐富。據海關統計,2022年我市實現保稅維修進口貨值148.4億元,維修項目收入2.3億元。
作為全國保稅維修再制造產業集聚高地,天津港保稅區累計共有十余家企業獲批開展保稅維修再制造業務,業務范圍涵蓋航空、船舶、海工裝備、工程裝備、安檢設備等。在此基礎上,配套出臺了多項支持政策,建立了商務、海關、生態環境等多部門聯動機制,積累了豐富的環保處置和海關監管經驗,成為國內開展保稅維修再制造業務門類最全、業務模式最豐富、相關標準和政策制度創新最多的地區。下一步,天津港保稅區將充分發揮保稅維修再制造對產業升級的重要作用,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吸引更多行業優秀企業,積極建設我國保稅維修和再制造政策創新示范區,把保稅維修及再制造產業打造成為我市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記者 袁誠 陳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