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種植了2畝黃芪,按照目前產量,預計3年后收獲時每畝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闭f起種植,王紅鵬的語氣滿是自豪。
長治縣賈掌鎮會里村的王紅鵬,今年40歲,他左胳膊先天殘疾沒有左手,但他并不自卑,戲稱自己是“一把手”,樂觀、積極地面對生活,近年來在縣扶貧工作隊和賈掌鎮政府的幫扶下,王紅鵬養羊又養蜂,讓自己的脫貧致富路越走越寬。
扶貧攻堅,最關鍵的是樹立貧困戶的信心。扶貧先扶志,對癥施良策。長期生活在貧困中,“一等二靠三要”是許多貧困戶常有的心態;一些貧困群眾顧慮重重,輕易不敢邁出一步;有的無計可施,想干事沒門路……在脫貧攻堅進入沖刺期,我縣更加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下更大力氣補齊貧困群眾“精神短板”,激發精準脫貧內生動力。
轉變思想觀念,破解“不想干”。長期處于貧困和閉塞狀態,部分貧困群眾認知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固化,視貧困為自然。激發內生動力,須立足實際,綜合施策,讓貧困戶成為主角,在辛勤勞動中收獲自尊、收獲信心。為此,長治縣通過傳統文化滋養、先進文化引導等方式,開展了一系列扶志扶智主題活動,以精神文化鑄魂,以思想道德潤心,激發脫貧攻堅的強大內生動力,讓貧困群眾的心里熱起來、腦子轉起來、身子動起來,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拔椰F在在藥材種植基地干活,干一天就有50塊錢的收入,一個月下來差不多有1000多塊錢的收入呢!”在西池鄉祁白菊的種植地頭,王紅梅給記者算了這么一筆賬。按照相關政策,她家里每年每畝地以600元價格流轉給合作社就可以脫貧了,但是她還要在合作社基地參加勞動再賺取一份收入,讓自己的“錢袋子”鼓起來。
推廣技能培訓,解決“不會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幫助貧困群眾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術和方法,才能更好釋放內生動力,真正做到“離開拐杖也能走路”。文化程度低、勞動能力弱、技術水平差,素質“貧困”也阻礙著貧困群眾脫貧。長治縣著力增強貧困群眾脫貧本領,通過免費培訓等模式,2017年已免費培訓職業技能和實用技術400余人次。例如,西池鄉還利用身邊典型言傳身教,讓小河村近鄰的脫貧戶與貧困戶結成對子,樹信心、傳經驗、找門路,一起加入中藥材種植,助力貧困戶順利脫貧。
激發內生動力,形成“有人領”。長治縣通過駐村扶貧工作隊、老干部、老黨員、致富能手與貧困戶聯絡,登門入戶講政策、聽需求、出點子、辦實事,成為貧困群眾的“眼、嘴、耳、腿”。蔭城鎮橫河村的車國慶,一歲時突如其來的一次高燒,導致他右腿殘疾,行走艱難,家庭困難。在“精準扶貧”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他籌集資金辦起了100多頭的養羊場。殘疾的車國慶更能體會殘疾人的艱辛與不易,他雇傭了本村與鄰村的幾個殘疾人到場里,這樣既能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也能增加他們的收入?,F在車國慶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公司——“長治縣國慶種植有限公司”。目前,在長治市、縣殘聯幫助下,已有10位殘疾人用精準扶貧款作為投資,成為他公司的股東,實現了共同致富。2016年以來,長治縣已有近5000名貧困群眾用自己的雙手勞動脫貧,約占脫貧人口的70%。(來源:上黨全媒體)
(責任編輯:張文衛)